西部战区空军部队(西部空军部队)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4-27 23:41:39 832

青春是一首奋斗之歌

——听西部战区空军某航空兵三位官兵强军故事

西部战区空军部队(西部空军部队)

近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师举办“九天鲲鹏·全境磨剑”故事分享会。几位部里不同岗位的官兵来到讲台上讲故事,讲经验感悟,分享强军路上的奋斗历程。

“用身边的故事激发获胜的力量,达到换位思考他人的教育效果。”今年以来,该师将主题教育与创新“共享”教育模式相结合,用故事感人、用精神激励人,像春风雨露一样滋养官兵的心灵,激发奋斗的力量。锐意进取。官兵的故事里,有热血的战斗,有平凡的坚守,也有无私的奉献。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温暖而充满力量,触动着官兵们的心。

青春是一首奋斗之歌。我们向读者推荐三位青年官兵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强军洪流中的波涛汹涌。

(解放军报记者杨明月特约记者刘舒推荐)

我将陪伴“鲲鹏”翱翔云端

西部战区空军某航空团副团长冯伟

“就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就永远无法忘记你的脸。”正如歌曲《传奇》所唱的那样,当我第一次在航展上看到运20时,我就被它巨大的体型所吸引。车身和流畅的线条被深深吸引。没想到后来我参与了它的修改,见证了它的成长。

2015年5月,空军启动了首批运20飞行员选拔程序。作为一名成熟的轰6K机长,我主动报名参加选拔。两个月后,传来消息,我被允许参与运20的改装。我很兴奋,但也很担心。当时妻子怀孕了,参与改装意味着我很难照顾家人。

一是事业,二是家庭。现在三十多岁了,一时之间无法做出选择。

“别想太多,想想你最初的梦想和现在的工作!”我拨通了初级教机老师的电话,他这样鼓励我。电话那头,妻子的鼓励让我安心:“在家别担心,我和宝宝在家里等你。”

改变衣服意味着改变你的大脑。运20是“跨代”型号,改装过程难度大、复杂。老将们纷纷表示:“很多概念被彻底颠覆,改装运20不亚于重读学位。”

学习航空理论、改装训练……那段时间,张开嘴就是程序,闭上眼睛就是驾驶舱。我可以伸出手去触摸开关。即使在梦中,我也在飞翔。

2016年1月,妻子即将临产,我面临着评估的关键阶段。组织允许我推迟考试,妻子主动做我的工作:“考试取得好成绩,是给孩子的一份礼物,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事情的发生纯属巧合。改装完成那天,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妻子给她起了个绰号“虫虫”。我们的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话中“冲冲”和“碰碰”读音相同。妻子希望女儿能像“鲲鹏”云20一样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Yun-20还有一个绰号,“胖妞”。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终于盼来了“胖牛”的起飞。总指挥唐长红深情地说:“‘胖姑娘’就像我们的女儿,现在送她去‘参军’!”

“胖姑娘”参军,实现了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和飞行员的梦想。科研人员用了九年时间,将其从概念转化为设备,展现了“中国速度”。作为第一支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让国家最重要的武器发挥战斗力,展现“中国力量”。

时至今日,运20在我们部门安装已经六年了。六年来,我们和“胖牛”上过高原、跨越戈壁、飞过海上,完成了伞兵空投、远程投送、检阅飞行等任务。我们还一次次飞赴国外执行重要任务。

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2月13日,我们驾驶运20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穿过黑暗,迎来黎明,上午9点左右,我们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跑道上。

“鲲鹏”展翅,完成使命。这是运20运输机首次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国家最重要的武器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鲲鹏人”,那一刻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的目标也更加坚定了。

古人云:“大鹏一日起风,飞九万里”。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与“鲲鹏”一起飞得更高、更远,完成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

写下无悔的诠释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机械技师蒲邦明

坚韧、责任、奉献……这些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军人。我想用三个亲身经历来谈谈我对军人的理解。

我有一个病例,上面写着:患者腰椎爆裂压缩性骨折,右脚踝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2014年7月,我在工作中不慎跌倒受伤,在医院躺了105天。躺在病床上,我问医生以后还能不能跑步。医生回答:“跑步?能正常站起来走路就好了……”

出院后,组织安排我进行伤残评定。当我收到残疾军人证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五味杂陈。当时,我的小女儿正在学走路。看着她跌倒又爬起来,跌倒又爬起来,我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

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学“走路”。慢慢地,她学会了走路,我的腿脚也变得灵活了。我又想起了医生的话:“跑步?能正常站起来走路就好了。”我真的再也无法跑步了吗?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我每晚都在足球场。我每迈出一步,每走三步,我就会摔倒。当我跌倒时,我站了起来。当我站起来时,我又跌倒了。我成了足球场上的一道“风景”。100米、400米、3公里、5公里,然后到了营路,我拖着一条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腿跑了下来。

去年年底的体能考核中,我的3公里跑成绩是12分05秒,总成绩是403分。我想告诉大家,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只要有信念、有毅力、有奋斗的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终于回到了战鹰。2019年夏天,我随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训练。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非常感动。

一个夏天的下午,我们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地进行现场故障排除。突然,狂风大作,从天而降,从雨滴到冰碎片,再到冰雹。当时我们正在飞机后部工作,没有时间关闭襟翼。为了防止冰雹损坏飞机内部设备,一名战友直接趴在襟翼上面,冰雹打在身上却一动不动。

冰雹下得太突然,我们来不及覆盖所有的飞机。当他着急的时候,战友们乘公共汽车来了。车门一打开,他们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各自带着自己的被子,爬上飞机,铺在飞机后背上。冰雹停了,众人面面相觑,忍不住笑了起来。每个人不是头上被撞了,就是脸上有淤青,所幸都没事。事实上,当冰雹来袭时,我们不知道它会持续多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保护战鹰,而不考虑人身安全。

那一刻,虽然我的身体湿透了,但我的心却感到温暖。这就是我们飞机维修人员,战鹰就是我们的生命。

去年,我跟随飞机前往某地区执行任务。恰逢7月1日,兄弟单位组织了一次文艺演出,播放了他们执行任务的视频。通过视频,我了解到他们是新时代保家卫国英雄的军队。在雪域高原执行任务时,由于没有固定营房,有时他们就穿着衣服睡在1米高的石墙下。由于山上降雪量大,物资供应困难。他们曾经用三天的补给维持了十天……雪峰高耸,河流结冰。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面对严峻的斗争考验,他们也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看着大屏幕,我回头问旁边的战友:“这么苦,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微笑着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守卫边境纪念碑。我们多么努力,祖国和人民就多么放心。”

不同的战斗位置,不同的姿势,每一位中国军人对“军人”二字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用无悔的选择和坚定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诠释。

哪里有阵地,哪里就有斗争。

西部战区空军基地医院卫生员杨宗学

站上讲台前,单位里的同志曾开玩笑说:“杨班长,你干过这么多岗位,该怎么介绍自己呢?”

我入伍十多年了,干过操作员、护士、文员这些岗位。我始终相信,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是一个冲锋的战士。就像我入伍时的愿望一样,我想成为一名不逊于男人的好军人。

刚入伍的时候,因为记忆力好,我被分配到了呼叫服务连。同时,我也面临着军旅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学习标准普通话。家乡口音比较重,战友们读两三遍就能准确读出发音。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学习进度。

操作员的工作需要非常高的耳技能、脑技能和手技能。它需要一一记住大量的电话号码、序列号、代号以及对应的单位、名称、职位。刚开始,我没能按时完成训练,哭了好几次,一有时间就背下来。厕所、浴室成了我的“学习场所”。后来,我被推荐参加军事操作员竞赛,被原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评为“优秀操作员”。

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我从电话接线员转为卫生员。卫生服务和电话事务工作“遥不可及”。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有一次,在没有教练陪我训练的情况下,我尝试用针灸来训练自己。我战友看到后很心疼,后来一有时间就陪我训练。

我长期从事电话接线员工作,腰椎有问题。但除了长时间站立、久坐之外,医护工作还需要搬运伤员或物资。在接受物理治疗的同时,我也进行了适当的力量训练。战友给了我一条腰带,可以缓解疼痛,我干活的时候就戴着它。那条腰带现在已经磨损了,但我仍然珍惜它,作为我自己辛勤工作的见证。

随着我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不仅能独自完成值班任务,参与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的医疗救援保障工作,还取得了督导护士资格证书。

不久前,我自荐到单位担任文员。在与战友的交谈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不同岗位的锻炼,让我从一名新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复合型骨干。正如母校原白求恩医官学校的校训所说,“热情、责任、卓越”,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精彩的人生。

(文字编辑: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李超、李家儒、刘树)

作者:杨明月刘舒等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