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成绩(我校成绩单)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5-04 16:40:35 745

陕西科技大学荣获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项。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号(陕政发[2022]21号),由陕西省科技厅主办的“典型固体固态奖”陕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艾涛涛教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及赵教授主持的《复杂螺旋曲面零件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机械工程学院永强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我院客座教授MatthiasF.Melzig荣获国际科技合作奖。此次全省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我校就是其中之一。我校也是第一次收到。

获奖成果简介:

全校成绩(我校成绩单)

典型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秦巴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在科学开采、高附加值利用的同时,如何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对南水北调源头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典型固废资源化利用及环境友好型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成果开展了固废资源化绿色技术研究,突破了不同类型固废资源化利用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形成高掺杂炉渣的难度。发明了粉煤灰、花岗岩粉等综合利用及配套关键核心技术;开创了以建筑垃圾为代表的通用化、一体化的固体废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再生混凝土、陶粒混凝土和蒸压曝气混凝土保温板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近红外反射颜料和涂料的关键制备技术。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为生态补偿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中发挥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成功转让6项。

复杂螺旋曲面零件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螺杆空压机、螺杆泵、蜗杆副的核心部件——螺杆转子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特点,我们与企业联合开发了第一台数控转子磨床,形成了型线结构及数控砂轮修形。实现了各种螺丝的数控精密磨削,达到世界先进设备水平。

我校以秦创原始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制度健全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创新。要以积极性、主动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多支撑和引领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

Mercy教授带领团队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Mercy教授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药学院院长,德国天然产物药物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科技部高端外籍专家。2013年,在我校时任汉江学者张晓英教授的推荐下,Mercy教授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2014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生物技术学院中德天然产物研究团队通过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促进两校师生互访,成立了中德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天然产物研究所,加深了我校与柏林的联系。自由大学实质性交流和双边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十年来,双方围绕生物资源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推动了生物资源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任职期间,Mercy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秦巴地区资源开发研究,帮助我校高效开展科研项目,创造产业效应,推动学校国际化教育水平长足发展。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成立了“中德天然产物研究院”,并被批准为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形成省内国际合作的典范。其引领作用推动了一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实施和输出。Mercy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荣获2021年度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奖。

Merci教授指导中德天然产物研究所

Melxi教授正在指导我校青年教师论文

结合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集中有限资源聚焦优势学科,深入推进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效益会逐渐显现。我校自2012年起实施汉江学者计划,深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引进了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为我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做出了贡献。他为培养和提高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科技大学抗新冠病毒研究取得进展。近日,陕西科技大学张晓英特聘教授科研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以全新的技术思路研发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性工程抗体。

张教授团队从天然禽类IgY抗体库中筛选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1蛋白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功能性抗体片段IgY-scFv,可实现病毒蛋白抗原的灵敏检测(6ng/L)),并且IgY-scFv上有多个表位,可与SARS-CoV-2病毒RBD区域上的多个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这些表位主要位于IgY-scFv的CDR3区域。团队筛选出的工程化抗体IgY-scFv可作为亲本结构进一步工程化和优化,提供更强的中和能力,用于筛选抗体突变片段和构建具有更高结合能力的模拟肽。这一研究思路丰富了抗COVID-19抗体研发的技术路径和产品选择。

团队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发抗COVID-19禽类多克隆IgY抗体并联合申请专利。

与哺乳动物源抗体相比,禽源IgY抗体具有一系列优点,例如更高的生产率、更好的动物福利、更低的交叉反应性、易于制备抗体、并且可以以不同的产品形式使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

相关工作由米尼奥大学特聘教授张晓英和博士生葛世坤科研团队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为“特异性抗SARS-CoV-2S1IgY-scFv是一种有前途的识别病毒的工具”及独立发明专利(Anavian-sourcedsingle-chainantibodyagainstSARS-CoV-2virusS1Protein)及其应用)已于近期发布并获得授权。

陕西科技大学充分发挥特聘教授岗位的独特优势,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学科发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我校率先获批教育部就业教育供需匹配项目4项。近日,教育部大学生司公布了第一批就业教育供需匹配项目名单。陕西科技大学共有教育部批准的就业教育供需匹配项目4个。人项目审批。

供需匹配就业教育工程是教育部大学生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与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衔接、人才供需有效对接。2021年12月首次启动专项招标项目,供需匹配的就业教育项目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养、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三大类。其中:定向人才培养培养项目是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训(1学年及以上)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一学期或几周)为用人单位提供急需的人才;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人力资源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人才工作站或专业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关系。

教育部供需匹配就业教育项目指南发布后,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抓住机遇,全力支持教师申报项目。最终,3个就业实习基地项目、1个人力资源提升项目通过企业评审并获得教育部批复。供需匹配就业教育项目第一期获批。该项目的成功立项,将积极促进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营造良好的就业和育人氛围,促进毕业生找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下一步,就业指导中心将进一步与用人单位对接,强化项目流程管理,细化项目合作内容,共同推动就业教育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更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我校参加获批的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1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名单,由生物工程学院“汉江学者”特聘教授田红雷领衔的“食品风味化学创新团队”和我校工程,获得批准。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我校为唯一联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秦巴粮食资源开发利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耿敬章教授及教师参与建设并科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工程”为我校“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团队依托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果蔬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科技大学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栽培)食品重点实验室食品团队,由国家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指导建设。团队立足我省食品工业资源优势,瞄准国家和我省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食品工业重大需求,以“风味同源匹配、品质以“智能识别、风味集成控制”为核心,目标开展陕西典型特色食品香料的智能缓释与识别、天然调配与质量控制、安全营养调味品配制研究,重点突破典型食品储存和工业加工中的风味趋势预测和呈现控制技术。瓶颈,例如稀缺性。

陕西科技大学秦巴粮食资源开发利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本着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产业开发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相关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该团队的获批和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校食品与生物学科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出品:新媒体工作室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