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郝家桥村游记(绥德县郝家桥革命纪念馆)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5-09 21:11:13 848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新貌。人民网党童摄

六月的陕北,树木茂盛,沟壑满绿。

绥德郝家桥村游记(绥德县郝家桥革命纪念馆)

从绥德县出发,开车不到20分钟就可以到达陕北著名的郝家桥村。走进郝家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初夏时节,郝家桥山上绿意盎然。人民网吴超摄

郝家桥村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抗战时期,中共绥德地委就开展了“村村学郝家桥、人人学刘玉厚”的运动,掀起了批量生产的热潮;1944年,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模范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标兵”荣誉称号。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号下午。习近平在绥德县张家片镇郝家桥村考察时向村民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谢焕池摄

2021年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考察,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个“红色山村”的光荣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传承。他还提出“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村”。“振兴的榜样”。

山沟沟如何走上致富之路?小山村为何能成为“模范村”?近日,人民日报记者来到郝家桥村探访一探究竟。

美好时光:从“灰烬中醒来”到“光明美好的生活”

郝家桥村门口。人民网党通摄

清晨,郝家桥村村民侯志荣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小院从里到外打扫干净。侯志荣说:“每天都有游客来,我们也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1951年出生的侯志荣,脸色红润,看上去精神抖擞。他很忙碌,看起来不像一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孩子。

窑洞里,满屋子都是老婆做的羊肉包子的香味。室内窗户明亮干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侯志荣指着雪白的屋顶,感慨万千:“以前我就躺在这个老窑洞里,里面漆黑一片,灰尘落下,每天起床都是灰尘。现在在新窑洞里,每天醒来,天都亮了,每天的场景都是亮的,美丽的。”总比一天好。”

习近平总书记到村考察时,来到侯志荣家。习近平强调,看到你们家庭越来越好、人口富裕,我感到非常高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一定要做好这一点,继续交出好的答卷。全党全社会必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侯志荣家的窑洞庭院。人民网党通摄

夏季的陕北,天高云淡。室外气温37摄氏度,洞内却凉爽宜人。侯志荣坐在炕边,说起过去的日子,感慨万千。

2013年,侯志荣的妻子患乳腺癌,欠下30万多元治疗贷款。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当时我住在破旧的窑洞里,过年连买肉的钱都没有。”

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老侯坚定了信心,开了一家小作坊,加工高粱、小米。村里给他的妻子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随着儿子外出打工,老侯一家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我老婆做慈善一年收入1万元,我的零碎收入加上分红补贴一年1万元左右,加起来年收入2万元!”2016年,老侯一家脱贫了。

“今年以来,村里的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红利增加了近千元,孩子们在外打工也更安心了。”侯志荣坐在窑洞里,心中大喜。

“政府提供一点,我付一点,现在窑洞完好如新,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呢!”老侯和老伴商量了下一步的计划,“开个食堂,让我儿子儿媳回来。”在家开个农家乐,收入可增加不少!”

新建的郝家桥小学。人民网党通摄

近年来,郝家桥村立足本村实际,积极开展三化改革,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创新开展“红绿融合”开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壮大。

郝家桥村,干净的面貌,绿柳成荫,深山沟壑,年年不变。山上,现代农业、规模化养殖、光伏发电相继绽放。山脚下,幼儿园、学校、互助福利院承载着村民的美好生活。

“在沟壑里建大棚,把荒山变成花果园。建学校、幼儿园,建幸福家园。两件事三保,家家户户都过上小康生活。”几千年、几千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共产党……”77岁村民马兴业写的顺口溜描述了郝家桥村的美好时光。每天,他都会给来村里的学生和游客讲述郝家桥村的过去和现在。

村民马兴业正在给来郝家桥村学习的学生们讲解。人民网吴超摄

晚上,马兴业解释完后,步行去了村里的互助福利院。明亮的幸福餐厅里,老人们围坐在桌子旁。一碗羊肉面已经端上来了,还有小菜,好吃!

“在我们村,老人每天只需5块钱就能吃两顿热饭,不仅吃饱了,而且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马星野感慨道。

谈起郝家桥村的变化,第一书记常金谦讲述了他的家宝:清晨,崭新的郝家桥小学里传来读书声。教室的窗户明亮干净。孩子们每天中午不但吃到免费午餐,还乘坐校车。村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实现“小病不出村”。

产业蓬勃发展:上沟沟能找到致富门路

郝家桥村的蔬菜大棚。人民网党通摄

天一亮,村民高玉琪就开始在蔬菜大棚里干活。现在正是黄瓜销售的旺季。高玉琪每天要采摘300多公斤黄瓜,送到市场上出售。

“这几天黄瓜、辣椒价格好,卖得快,去县城一趟就几千块钱了!”高玉琪,58岁,工作熟练。说话间,电动车上已经装了几筐黄瓜。

自家的温室里,高雨绮手里拿着刚采摘的黄瓜,笑得合不拢嘴。人民网吴超摄

看看现在的高雨绮,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个贫困户。2018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高玉琪承包了三个大棚种植蔬菜,并主动向专家学习种植技术。三个大棚年收入超过6万元。

摆脱贫困后,高玉琪还开始养殖,养羊、养猪。他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富裕。

“只要努力,就不辜负老天爷的厚望,现在一年收入十万多元,全靠党的好政策。”高雨绮兴奋的说道。

像老高一样靠打拼致富的郝家桥村村民还有很多,郝昌雄就是其中之一。

看到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年初,郝昌雄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汽修店和保险公司,回到家乡创业。他在山上建了一座三孔窑洞房,用自己在村里承包的520亩杏树扎根种植杏子!

去做就对了!今年1月,郝昌雄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合同后,平整了土地,购买了机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荒山上已投入资金近百万元。

郝昌雄看好霸星的市场前景。“农业投入大,见效慢。虽然投入大,但我有信心。”郝昌雄表示,从长远来看,肯定会有很多好处,尤其是周边村民已经尝到了八杏种植的好处。

“我们有信心在山里务农,产业要繁荣,就必须现代化。每一亩地都硬化了路,现在真的要开着车去种地了。以后,我能吸引脱贫后在家就业的村民,我也想给村里留下一笔产业财富,乘着乡村振兴东风,美好时光就在前方!”站在山顶,郝昌雄信心十足。

从贫穷落后的偏远村庄到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标兵”,郝家桥村的历史变迁是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传承的红色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从“全国扶贫示范”到“乡村振兴示范”

郝家桥村光伏发电设施。人民网党通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村考察时指出,上沟沟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靠的是好政策、靠的是人民努力、靠的是天助。这里能做的事情应该在其他地方做。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摸透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验,继续发挥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建设党支部,选拔领导干部,给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如今,郝家桥村正满怀上山下田的创业热情!

“吃饭了,今天我们幸福院给你准备的是羊肉面!”这个出生于郝家桥幸福园的90后能干的年轻人叫常进谦。2021年6月,常金谦被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抓获。派到郝家桥村任第一书记。

来村子一年多了,我晒黑了,瘦了很多。在村里采访中,“有困难就找小常”成为不少村民的口头禅。

“作为一名党员、第一书记,我们为村民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常进谦说道。

近年来,郝家桥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传承红色模范传统,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除了改善民生,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集绿色养殖、山苹果、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大棚蔬菜长势良好,山苹果硕果累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村民收入显着增加。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2021年底前将郝家桥规划纳入绥德县乡村振兴规划。”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绥德县《郝家桥片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把郝家桥作为绥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县城发展一体化设计推进的窗口,整合郝家桥流域沿线5个行政村资源,统一规划,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红色教育、培训第三产业,服务果蔬产业”的发展思路。

“今年以来,仅光伏产业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2万元,2000亩标准化果园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80万元以上。”刘振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1年,人均纯收入元,村集体收入132万元。“我们对郝家桥村624户1629人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实行入户政策,对症下药。预计到2022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郝家桥村农民收入将达到1.8万元以上,力争2025年底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上。

郝家桥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课。人民网吴超摄

“从红色时期的‘乡村模式’,到新时代的‘国家扶贫模式’,再到建设中的乡村振兴模式,我们郝家桥人正在用更加昂扬的奋斗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以农民为重点,增加收入,持续改善生态和民生,进一步做强村集体经济,努力迈向‘第三模式’。”谈起郝家桥村的发展,刘振熙充满信心。

“红色”郝家桥,“郝”乡未来。绥德县正以郝家桥村为样板,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县创建100个规划好、产业好、环境好、风俗好、团队好“五好”示范村,推广339个“五好”示范村。“全县示范村。所有行政村都能像郝家桥村一样致富、过上好日子。(袁飞吴超)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