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指的是哪个湖泊(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指的是哪个湖)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5-03 02:51:20 470

长江流经三峡后,被沿岸山脉阻挡,水系蜿蜒、纵横交错。丰富的水聚集在较低的地区,形成湖泊。在众多湖泊中,华中地区的一个湖泊尤为特殊。总面积2579.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以此为中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从此,湖南、湖北的名字就诞生了。那么这是哪个湖呢?

《湘妃庙记略》相传:“洞庭是所建仙洞之一,为洞庭庭院,故名洞庭。后人因海洋浩瀚,洪水滔天,无水而得名。遂指到洞庭山而得名洞庭湖。”这座神话般的“洞庭山”就是今天的君山岛,与千古著名的岳阳楼遥相呼应,因此这个湖被命名为“洞庭湖”。

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指的是哪个湖泊(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指的是哪个湖)

上图_湖南、湖北,黑色区域为洞庭湖

洞庭湖的前世今生远古地质活动造就了洞庭湖。受燕山造山运动影响,形成扬子准台地江南轴断陷。在喜马拉雅运动和随后的地质变化过程中,洞庭地区再次全面沉降。长江水系的松子、太平、大池、条县四河和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在此汇聚、堆积,形成了洞庭湖平原。18,780平方公里。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冲湖。北连松滋、太平、大池、条县等“长江四口”,西接元江、丽江,南接湘江、资江,东由岳阳城陵矶补给。长江。北魏郦道元在《:010—》中指出:湘、子、沅、澧“四水齐流入洞庭,北与河相会”。当时,“湖面宽五百余里,日月出现于其中”。唐宋时期,洞庭湖不断向西扩展。《水经注》有句话说:“洞庭湖位于巴丘之西,西有红沙,南有绿草,绵延七八百里。”这就是“八百里洞庭湖”名声大噪的原因。国内的。

上图_洞庭湖百年萎缩示意图

历代云梦之争学者对于洞庭湖古称“云梦”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云梦”一词最早起源于《巴陵志》。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010—》中提到“楚有七湖”,其中“云梦八九百里”。一时间,云梦成了洞庭湖的代名词。然而,对于云梦却存在三种不同的解读。

一是“过河论”。这种观点认为,长江中游横跨南北的两个湖泊统称为云梦泽。西晋史学家杜预明确指出:“江南是云,江北是梦”。《左传》也有类似的记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随着时间移至魏晋时期,受自然条件影响,长江以北的蒙泽逐渐干涸,形成了许多湖泊、池塘。江南云泽未受影响,故名“洞庭湖”。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是“江北论”。汉三国时期主流社会承认云梦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子虚赋》记载:“江陵为郢旧都,西连吴、巴,东接云梦之饶。”《汉阳志》、《史记》、《汉书》均持这种观点。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驻扎于此训练水师。

三是“地名说”。云梦,湖北省孝感市安陆附近的一个县,建于西魏。诗人李白羡慕《后汉书》中所描述的景象,曾在此隐居。

上图_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水文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测量,它与湘、资、沅、澧及“长江四口”的总面积达3879.2平方公里。河流、湖泊总容量达22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容量178亿立方米,河流容量42亿立方米。洞庭湖年平均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如此水量,洞庭湖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

当长江上游形成洪峰并流经“长江四口”时,洪峰水位明显高于洞庭湖水位。部分洪水南流注入洞庭湖,减轻了洪峰。当长江洪峰通过时,处于高水位的洞庭湖经城陵矶流出长江,保证下游枯水期水位,起到消峰作用,蓄洪、水位调节。由于洞庭湖的存在,多次化险为夷,缓解了洪峰对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威胁,让他们安然度过了洪水。

上图_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

洞庭湖的文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先民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周边地区。楚人南迁后,在原有黄河文明的基础上,吸收了少量长江文明,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涵盖宗教、礼仪、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工艺。著名的“和氏璧”就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洞庭湖同样碧水蓝天,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瞩目。爱国诗人屈原在诗中多次提到洞庭湖,如:

《水经注》在“船将顺流运,上洞庭,顺流而下”;

《子虚赋》“乘飞龙北上,过我洞庭路”;

《哀郢》《秋风徐徐,木叶下洞庭波涛》。

汉武帝读完《湘君》后感叹道:“吾不可与此人同也”。为此,他召见了司马相如,并赐予他官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湘夫人》,生动地描述和渲染了洞庭山水,已被纳入小学语文课本。

北宋庆历六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题写《:010—》。文章中的一句话“居庙宇高,则忧其民;远离江湖,则忧其君”。洞庭湖、岳阳楼更加出名。

上图_范仲淹(989-1052)

虎亭湖的经济功能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洞庭湖地区良好的水土资源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洞庭湖畔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湖南常德理县彭头山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前碳化的人工栽培稻米。这一发现比浙江河姆渡遗址早了2000多年。

到了秦汉时期,洞庭湖地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了移民的不断涌入。永嘉之乱后,“十万余户迁入荆州”,湖区成为难民安置的重点地区。随着移民的增加,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提振。南宋时期,湖区推广种植优良稻米“禅城稻”,稻米产量不断增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苏湖一盛天下富”的美誉。成熟”。

上图_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受安史之乱影响,北方难民再次大量涌入。“湘、邓之人,带着两京衣裳,皆逃往江西、湖南。故荆南荆衣,十倍于原来”。明清时期,湖区人口不断增长,当地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扩大耕地,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湖区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洞庭湖是五湖之一。它经历了大海和时代的变迁。它集地域、湖泊、山川、风景于一体。展现了独特的防洪、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魅力。三者相互激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现在,洞庭湖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养殖基地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吉白当黑

参考号:《子虚赋》《望洞庭》《岳阳楼记》《史记》《汉阳志》《左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