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后语文成为第一学科(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即兴评述)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5-09 03:42:01 234

教育部2022年“教育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正在持续进行。第十二场活动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果。继“云发布”、“云采访”、“数据对话”之后,让我们听听“专家对话”,看专家眼中的高考改革——

清华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

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后语文成为第一学科(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即兴评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

高考内容改革三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考内容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成果。作为整个教育评价改革中难度最大、社会关注最集中、人民群众利益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之一,高考内容的改革和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一大亮点。从领导关注度、社会评价、舆论反映等方面都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态势。总结和总结近十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成效和变化,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立德树人导向已达到制度化水平,形成了系统有效的实施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等,为高考改革实践提供了全面、完整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高考出题过程中的首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高考出题、评卷和工作人员的自觉意识。立德树人的引导作用,正在实现从国家政策要求到高考内容和命题的现实转变。不仅呈现高考题中的知识,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以及新时代的历史成就和变化等;还包括高考内容中的关联分析和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还有高考试卷评价标准,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等要求,充分发挥高考的指导作用。高考内容。

其次,高考作为衔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制,进一步协调了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和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双重任务。

引导式教学与服务选择相结合是高考定位所决定的,也是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难点。作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高考内容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涵盖高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力求做到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互呼应,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相互支撑,有效引导中学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核心竞争力。高考内容与高中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考试与教学衔接,客观上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减轻师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适应和指导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和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高考考生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独立。自选科目的选择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习潜力和个性特征。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出题角度有利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高校参与高考改革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学科特点,限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选修科目,增强其招生和人才选拔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性别。

第三,高考内容改革很好地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公共性原则。试卷整体结构和试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高考内容改革的设计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专业性与公开性相结合,是高质量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特点。作为一项非常学术和专业的工作。近年来,试卷制作、试题设计均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试卷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试题的设计和布局能够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要知识。同时,强化基础、鼓励创新也进一步体现在试卷和命题中。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并重、记忆与理解协调、结构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日益明显。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事项,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不断提高试卷、试题的综合性和个性化导向,以适应高中教育多元化和学生分化的扩大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文体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支撑和促进了高考升学。高考公平。高考制度设计适应各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统一命题与独立命题相结合,规定科目与选修科目相互配合,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明显的针对性。相对处于教育发展新格局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可以说,高考内容改革及其实践客观有效地促进了青年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成就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优秀传统的信心。中华民族的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新峰:

高考改革推进

教育治理现代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方式等改革措施逐步完善,高考改革目标初步实现。还推动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组织变革,推动了教育治理现代化。

调查发现,新高考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各类人才科学选拔,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首先,新高考实行选科设置方式、“学校+专业”平行志愿选拔模式、多重招生录取模式等,强化学生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体现推动科学选才的首要价值取向。新高考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理结合,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可度。如果学生选择的科目与自己的专业一致,他们的学业成绩将会更好。其次,新高考坚持育人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有较高的获得感。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最后,新高考逐步规范和降低学生加分政策,加强多元化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确保程序公平;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选拔模式,减少学生没有被理想选择录取和“滑倒”的现象,促进教育机会获得的实质性公平。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考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评价、管理体制等领域变革,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是新高考推动高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变革,推动高中特色化、多元化发展,重构基础教育教学生态。为适应新的高考选课制度,改革省属高中学校实行分级选课、选班模式。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可以实现不同学科全员选班、选班,改变了传统行政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和互动的空间,也给学生的作业管理、班级管理带来了变化。同时,为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教学资源与学生选课需求的匹配,高中学校逐步引入信息化手段课程编排、信息录入、学生发展评价等,提高了高中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也将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是新高考推动招生与培训部门、学院与高中的“双高”协作,增强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新高考实行统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础计划等多种招生模式,要求相关招生部门提升专业能力;实施和完善平行志愿招生,特别是实行面向专业的志愿报考办法,将倒逼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学生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新高考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挑战;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招生和培训部门的协作,也促进了普通高中的联动。增强高等教育体系开放,推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第三,新高考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应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专家、一线师生、家长代表、社交媒体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治理现代化。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多省市调研,形成专业指导,并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运用专家力量研究政策问题和制定政策议程。高考改革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考试局加强政策解读、模拟志愿者举报,积极应对政策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舆情事件。在高考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官方评价、自评、第三方评价等高考改革政策评价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深化改革和科学决策的参考。

高考改革是一个持续、长期、系统、发展的过程。改革的效果需要更长期的检验。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更大规模推进,教育体制内外部改革难度加大。推进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