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初唐四杰中最没名气的他(初唐四杰里面有谁)

作者:教育资讯网 2024-04-27 19:13:34 383

PART/01初唐四杰杨炯

01

想不到初唐四杰中最没名气的他(初唐四杰里面有谁)

李唐骑马征服了世界。天下统一势力巩固后,李世民将治国方针从军事战略转向了文学战略:

贞观二年,下令在长安国子监建立孔庙,尊孔为圣;贞观四年,下令全国各州县修建孔庙;贞观十一年,下令在兖州建孔庙。贞观十一年,下令在兖州建庙。四年,下旨赏赐梁、陈、周、隋九位儒家名士,并封爵。给他们的后代;即位之初,将原秦王文献馆改名为弘文殿。选拔天下著名儒家学者为其官、学士。连年战乱,导致许多儒家经典散失、失传。太宗命时任秘书监的魏征负责典籍的收集整理。

李世民奋斗了半生,终于制定了唐朝的文武治国方略。

功成名就后,他隐退到另一个世界安息,他的儿子李治从他手中接过了国家机器的控制权。上手后,小伙子调试了一下,发现父亲留下的状态机很好,但是开起来太累了。主要原因是人手不够。三省六厅,到处都缺人。一群武将、老兵上战场还好,但是他们去搞文职就真的很难了。何况东北的高丽和西北的突厥也不担心。军事将领时刻准备着奔赴前线。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李贽同志可谓是不遗余力地广纳人才。

02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然而,那些与科举有关的美丽词语,比如状元、蟾宫第一、连三等奖,其实都是科举制度中的“科举考试”,这就是被后人解读最多的“贡试”。唐代,贡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分进士、明经两科,只有“阐试”和“乡试”两个环节。直到宋太祖才设立“殿试”,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每年的文学人才评选规则严格、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行各业都缺人。该怎么办?然后增加招聘次数,扩大招聘范围。因此,高宗时期,起源于汉代推荐制的“知举”制度,在唐代正式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并最终发展成为考试完备的“定科”。系统。

由于是皇帝为满足非常规人才需求而颁布临时法令的考试,因此制试又称“特试”,具有名额多、时间灵活的特点。据史料统计,高宗时期,从永徽三年到干丰二年(652-667),举行科举制度九年,共二十科。上元元年至永隆二年(674—681年),科举六年,共十三科。尤其是显庆四年(659年),有《东孝宪章》,“物曰地梁,象征忠鳝”,“政既涿鹿,言俗化高气”,“安信对着母亲大叫,实力应该选拔的人,选拔的是“田功久远”、“道德历练田园美丽”、“秋园志向”等八个科目。远载”、“才堪帷幕”、“古今之学”的有九百余人,都是皇帝亲自提拔的。

03

不仅如此,李贽同志还十分重视预备干部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他在任期间,童子试成为了唐朝的常见科举。《新唐书·选举志》条记录:10岁以下凡能通过一部经及《孝经》和《论语》的人均可参加考试。每次考试要念诵10部佛经。通诸经者,授官位;通七经以上者,赐出生位。也就是说,十岁以下的孩子,只要熟读经书,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者,可获得出生资格或立即授官,前途不可估量。

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是这一政策的绝对受益者。

作为典型的关陇军事贵族,他是李氏政权的绝对支持者。当唐朝从军事战略转向文治时,杨炯家族在领袖杨德义的带领下,也及时调整了家庭氛围,开始注重礼仪和儒家经典教育。杨炯这样评价他的表弟:

“官简高尚,不与百姓交往,无礼则不能行,无礼则不可行,看清其言,细听其言,博览史书,不汲取教训”。士人寻章摘录,至于太阁旧事,律令,必背诵,心中如指掌。(《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

可见这个家庭在其父辈就开始重视古典教育了。

杨炯才华横溢,聪明才智,他的家人自然会大力培养他。

杨同学也很让人印象深刻。十岁时,通过童试,被授予官职。他是最年轻的国家公务员。

咸庆五年、炯始十一年,弘文殿(《浑天赋并序》)待建。

04

咱们就来说说他工作的弘文图书馆吧。唐代以前,这类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编纂书籍、教书育人,基本不掺杂政治因素。唐太宗年间,将原秦王府文堂与修文殿合并。秦王府的文堂本质上就是太宗的智囊,弘文堂自然继承了这个功能。

因此,初唐弘文馆实际上具有三个职能:一是整理、编纂书籍、公文,二是教授贵族学生,三是参与制度改革。这里还有有据可查的教授和贵族学生。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元年,朝廷下令招收北京五品以上喜好书法的官员子弟,到弘文堂与虞世南、欧阳询学习书法。那一年,有二十四人进入图书馆。后来,在侍从王斯的支持下,这些幸运儿跟着这位大儒学习书法、研读经典。

唐代的这些制度调整是非常频繁的。到了高宗时期,弘文殿的政治功能逐渐衰落,而其文学功能则加强。高宗统治初期,录取了许多年轻学者,其中许多人在弘文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比如,永徽四年,时年19岁的张辅被任命为“待旨弘文殿,准学士典范,供粮战事,祭祀”。内”(《唐代墓志汇编》)。显庆年间,高宗甚至要求中层士人、下层官员等待大规模建立弘文殿。

这并不难理解。当时编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抄写、阅读经典。有一定知识储备和足够体力的年轻学者无疑是最合适的。

想想真是可怕。在我们的孩子还沉迷于奥特曼和乐高的无知年纪,杨已经开始穿着严格的官服,每天去弘文堂上班。不知道弘文堂的同事们面对这位年轻的同事有何感想。有些人的孙子可能比他还大,怎么忍心让这个小孩子当苦力呢?

因此,杨先生的替补位置已经确定。

这一坐,就持续了十六年。

雀巢Duoqucos全自动胶囊咖啡机配意式奶泡GenioPlus知乎自营1149.00去购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